•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校传真 >
  •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19-11-28 11:48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2016年学校行政合影

    从学会走向会学

    我们尽情地跳吧

    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

    有人说应该像工厂,这肯定不对!学生绝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或许似农场?植物如人有灵性,教育者只需要培植好土壤,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就行了。

    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创新之城东莞,有一所从生命深处长出来的好学校——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他们倡导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他们认为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学校是不同生命个体自主生长又相互依存的赋能环境,连接着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师是这片森林的“护林员”。

    在这个收获满满的季节,我们从白玉兰尽情绽放的花海里打马而过,穿过异木棉,穿过紫荆丛,穿过阳光、清风、秋韵,去赴松湖之约,探寻那片教育森林的魅力。

    森林里的一件事:全人课程1.0、2.0、3.0

    森林里有什么?

    四季的更替与轮回,树木的华丽与苍凉,动物的跳跃与宁静……不管是潺潺溪流松涛阵阵的浅声吟唱,还是森林深处的宁静与睿智,最神奇的还是一个个生命在这里的孕育与成长。一粒种子的成长,也恰如一个人的成长。

    教育,开始于生命。“最好的基础教育,并非塑造‘谁’,而是点燃‘我’。用融通式的校本课程设计,成全一个生命的全面发展,这是人文理想在这个时代的动人回归。”广东教育2018年创新案例评审委员会给予松山湖中心小学“全人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这样的颁奖词。

    教育,绽放于生活。从把“人”写进教育核心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到直面新课程改革核心地带的深度课堂革命,再到良性发展的课程师资队伍和深度学习的研究理论基础……从工作坊拓展到全体教师,再拓展到全体学生及家长……作为广东省十大优秀案例,松山湖中心小学以要素导航、听课革命、思想赋能为策略,探索出了一条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改革之路,并显现出创新的魅力与活力。

    “全人课程”,总体目标就是:塑造精神生命、开琢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培养“完整的人”。学科基础课程追求情知互动,主要关注塑造精神生命;学科拓展课程追求技趣互促,主要关注开琢自然生命;主题活动课程追求道行互通,主要关注构建社会生命。

    为了“松湖之约”这个动人的目标,松山湖中心小学经历了从课程到教师再到教学的多重转型。刘贤虎副校长还一直珍藏着当年“松湖之约”的那封邮件《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之约》,他说:“当年来松山湖应聘时刘建平校长的邮件还保留在我的邮箱里,字字句句,记忆犹新。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教师在刘校长这封邮件的感召下,为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理想,共赴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之约,实现了不一样的教育人生。”

    “学校十多年的高质量发展,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和大量的机会,我从只会关起门来上课,到后来有了课程意识、整体育人意识,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如我一样,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成为‘松湖之约’的追随者,学校也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现在,‘松湖之约’已成为我们实现心中教育梦想的共同精神力量。”

    基于生命哲学的课程设计理念,从给定型到内生型课程转型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松山湖中心小学四年级的杜沅瑾同学站在台上,落落大方,声情并茂地朗诵着白居易的这首词,优美的声音、投入的表情把教室里的两位老师和十来名同学深深吸引住了。

    这是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正在进行一些文雅气质课程的检测展示,学生们先按照顺序随机抽签,安静准备,然后逐一登上那令人期待的小舞台。评委老师则从衣着举止、熟练、节奏、感情、表情等方面评价,满分10分。诵读水平从一到六年级由低到高依次设有童生、秀才、举人、探花、榜眼、状元、大学士7个等级。杜沅瑾抽到的是白居易的《长相思》,得到9.5分,被评为探花甲等。

    杜沅瑾手里拿着的这本书,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含英咀华》,是松山湖中心小学文雅气质课程的校本教材之一。《含英咀华》共三册,分别供于低、中、高三个学段学习。它由语文课程拓展而来,源自经典,而不拘泥于经典。既有轻松活泼的儿歌童谣、传唱千古的唐诗宋词、朗朗上口的对句韵文,也有名言警句、现代诗歌、名段名篇、经典节目脚本等。

    杜沅瑾开心地说,自己每次拿到新书都要一口气先看一遍,连妈妈看了都爱不释手。不知不觉小学6年下来,杜沅瑾和她的同学们在《含英咀华》中可积累697首儿歌、诗词、名段名篇。

    不仅在课堂,课程还延伸到课外。杜沅瑾最期待两年一届的诵读晚会,谈起自己上台表演的经历,幸福已经溢出了脸庞。欢快的儿歌、浪漫的唐诗、凄美的宋词等精彩纷呈,借此盛会,还有“诵读小能手、阅读小能手、书香家庭”等三类评选。还有爸妈故事会、图书角等多彩的校园文化布置,也让大家浸润在诗意的育人环境里。

    一些文雅气质课程,是学科拓展课程之一,与一手硬笔好字、一种探究习惯、一项健身技能、一门兴趣爱好等课程组成了学科拓展课程“五个一”,从根本上把握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天性的互动关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全人课程”的真谛,慢慢改变着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尊重与发展。

    诚然,松山湖中心小学基于生命哲学的课程设计理念,已经完成了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的深度变革,通过整合重建课程结构,聚焦森林里的生命成长;通过联动重建课程教学,提升一个个生命的内在价值。

    基于生态取向的有效教师养成,从单一型到复合型教师转型

    山桃红花满山头。全人课程1.0——课程转型的成功,为松山湖中心小学带来了教育的蓬勃生机。但同时,也对教师群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实现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才能胜任全人课程的教学。

    松湖春水拍山流。自2011年始,松山湖中心小学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规划,进入全人课程2.0阶段:开展“有效教师群体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生态学的态度、方法来观察和思考教师发展问题,让教师工作得心应手,让教师生活“诗意栖居”。

    有效教师,指的是能胜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又能承担部分学科拓展课程教学,同时能担当班级管理工作(主要指班主任或辅导员);是能促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不断进步与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师。

    在松山湖中心小学看来,在森林生态系统里,不仅学生是闪闪发光的生命体,教师也是一个个充满魅力的成长性力量,教师发展也应该是生态的、幸福的。教师生态发展核心理念包括自主发展,彰显“我要发展”和“为用发展”;群体发展,超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诗意发展,兼容“专业发展”和“身心发展”。

    虽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但是在教师生态发展中,必要的诊断与帮扶可以加速教师更好地成长。为此,每个学期,松山湖中心小学都会对教师进行全人课程胜任情况诊断和反馈。诊断的内容涵盖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诊断的方式有自评与校评。

    教师们感慨地说:教师的全人课程胜任情况诊断,犹如堵车时手机导航提供的信息,让我们知道自己“堵”在哪里,还会“堵”多久,怎么走可以解决“堵”的问题。

    黄晓璐老师就是一个例子。2014年校园毕业季,凤凰花开,荔枝挂满树梢,可是年轻的黄晓璐却高兴不起来。全人课程胜任情况诊断发现,她所任教的班级学科基础课程英语学科与其他班级相差较多。怎么回事?之前在某中心小学工作,她的英语教学一直是棒棒的,怎么到了这里就突然不行了?全人课程胜任情况诊断让她清楚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与差距。

    全人课程胜任情况诊断,确实让教育管理者们清晰地看到学校这片“森林”中不同教师的生长情况,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有需要的老师给予介入和帮助。

    在英语科组内部,吴婧老师对黄晓璐进行“一对一”帮扶,其他老师也伸出援助之手。同时专门聘请导师磨课指导,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从把握住教材重难点,到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再到文本重构……几年来,黄晓璐的成长之路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英语课程组长、东莞市英语教学能手,在2019年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东莞之冠,并代表东莞市参加广东省比赛获得佳绩。

    基于深度学习的课程教学实践,从知识型到能力型教学转型

    “卖学校咯,卖学校!有操场,有教室,还有美丽的陈老师。你可以在操场上运动,在教室里学习,而且还有全球最好的陈老师免费教你一节课。”

    这是二(4)班高诺依小朋友创作的作品。他们正在学习《青蛙卖泥塘》一课,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再用之以创作新的文本,仿照青蛙的表达方法,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班级同学有卖文具的、卖书的、卖手机的、卖鸡蛋的……高诺依则直接叫卖学校了。

    同学们丰富的创造力,这般有生命力的课堂,来源于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3.0”阶段课堂教学变革。

    松山湖中心小学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变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校以课题研究的方式,从三个维度全方位推进:要素导航——促进“教”的变革,听课革命——促进“学”的变革,思想赋能——促进“场”的变革。

    要素导航——促进“教”的变革

    教师进课堂时,大脑里要带着什么?是丰富的教学经验?是熟读的课程标准?对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教师来说,经验和课标只是标配,需要增加的配置是深度学习的三要素,即学科深度,提升课程教学的效度;交往深度,提升课程教学的温度;思维深度,提升课程教学的广度。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主题教学”,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进入一个真正的、深刻的、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

    听课革命——促进“学”的变革

    如何判断深度学习是否真正发生?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做法是课堂观察,教师称之为听课革命:从“看教师”转变为“看学生”,看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从“看场面”转变为“看焦点”,看焦点学生、焦点问题。以听课革命促进学的变革,意在通过课堂观察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让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习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

    将传统的听课改为深度课堂观察,主要内容有观察焦点及观察焦点课后议;重点内容是观察某一个学生及其小组,聚焦深度课堂四特征,观察其学习是否真正发生。

    思想赋能——促进“场”的变革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环境及氛围是主要因素之一,可以称之为教学的“场”。

    “场”的经营,松山湖中心小学采取的策略是思想赋能,引入学习共同体理论和互联网思维,为教学赋能。

    首先要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教室采用U形座位排列,意在打破单一的秧田式座位,拉近教师与学生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U形座位从表面上看只是座位形式的转变,实际上是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显性表现,能够真正达到学习共同体追求的倾听、对话与交流服务。在倾听与对话上,“我是声探王”则将问题进行了一级、二级、三级等分级,以实现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神韵上,“场”的经营在于“走下来”“静下来”“慢下来”和“课堂无边界”。在科学“现象教学”的引领下,孩子们从课堂走向课外,打破了时间、空间壁垒。在降落伞留空实验比赛中,六年级彭宇石同学先后制作了14个降落伞,耗时95小时,最后以留空1分26秒成为这个项目纪录的创造者;有的对蚂蚁进行了连续8天的观察,有的自制一个月的天气观察报告,有的晚上10点还在乐此不疲地吹泡泡,纪录是吹出了15层。

    森林里的一群人:和而不同,泰而不骄

    “粤中之中,南岭之南,莞郡有湖曰松山……养德立美尚文,风雅颂开鸿蒙兮;健体启智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轻轻哼起校歌,刘建平校长眼角泛起泪花,他和这所松山湖畔的学校已结下十三载的缘分。从无到有,从默默无名到有口皆碑,他和他的团队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这座青藤环绕的育人殿堂,一起徜徉在向着森林深处进发的路上,一起行走在不断创新攀登的理想之路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的,是森林里这一群人:从领导班子到每一名教师,从学生到家长,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使这里成为一个星光璀璨的地方。

    假如我是森林里的护林员,我会做什么?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每一位老师,都将自己定位于护林员。浇水、施肥、除虫、保暖……作为一名护林员,都有着单纯而执着的情怀,不会让一株小树孤单,他们熟悉每一棵树的生长规律。刘建平校长说:“办学要有思想,办学思想就是重在落实。要较好地落实办学思想,则离不开路径和坚持。”

    我们走进松山湖这片森林,与这群人一起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倾听着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鲜花与掌声,却被深深地感染,这就是务实与坚持的力量。

    刘建平2006年赴任筹办小学部之前,已经是全国首届小学十佳卓越校长。他崇尚教育家杜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曾主持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九五”A级重点课题“学校生活与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体系。

    一所新学校,又秉承着南粤百年名校东莞中学的办学思想,如何崛起成为精品学校,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诗意“栖息地”?刘建平坦承刚来松山湖中心小学时,一想到这个问题就感觉担子特别沉重。

    如果说每一片绿叶都承载着一个绿色的梦,那么护林员的青春就是一首碧波荡漾的诗。

    善于发现并赋能的“首席护林员”

    “我是首席护林员。”刘建平这样笑称。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他的教育思想从生活教育沿着生命哲学向着更具宽度、高度和深度的森林生态教育理念延伸;他笔耕不辍,研究不止:编著出版《拓展型课程丛书》《教师口才》《学校课程再造》《教师发展生态学》等,发表论文《学校生活优质化的实践与思考》《深度学习校本化的实践探索》等100余篇。这场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全人课程改革,就是从刘建平的这些文字里跃然而出,立新亦蓬勃。

    一鹤东飞过沧海。刘建平一直在思考引领群体教师协同发展的诀窍,他说:作为学校的“掌门人”,要善于发现并赋能。

    谈起音乐“1+X教学”改革,刘建平说,把葫芦丝引入音乐课,我们要的并不仅仅是葫芦丝。引入葫芦丝,教师自身的吹奏水平、教学吹奏能力是前提条件。在改革初期,音乐老师们吹葫芦丝只能算是入门,所以四处寻找师傅,终于找到广东医学院周雁冰教授,音乐科组的老师们自发一起拜师学艺。刘建平了解这一情况后,不仅拨专款解决导师的酬劳、葫芦丝配备,还协调解决培训场地、培训时间,使得音乐学科老师们愈发学得起劲;再后来,阳巧玲、刘贤虎、何晓瑜、黄帆、刘娥英等非音乐学科的教师也纷纷加入,大家都成了葫芦丝吹奏高手。

    作为写字课程的第一责任人,语文教师魏彩霞清楚地认识到:她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写一手硬笔好字。她发现孩子们写字时普遍趴在桌上,脚踩在凳子铁杠上,坐姿极不标准。学生有良好的坐姿、健康的身体,才能写好字。于是,一手硬笔好字的铃声响起,全班学生统一保持头正、身直、脚放平的姿势,开始了犹如军事化的反复训练……21天过去,学生坐姿标准如一。刘建平发现了魏彩霞的妙招,于是让一手硬笔好字课程组组织全校的教师分批到她班上进行观摩学习,同时,把魏彩霞训练学生坐姿的方法在全校推广……悠扬的《渔舟唱晚》音乐响起,在“头正身直脚放平,两臂张开略挺胸……”写字姿势口令的提示下,全校学生都以标准的姿势在端正地写字。

    华南师范大学陈岸涛教授来到松山湖中心小学后,不禁感慨:“我见过许多有思想、有理论的校长,讲起来很有水平,可是到了教师层面就不行了,完全是两回事。这次在松山湖中心小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一线老师说的和做的都很好地体现出学校办学思想,这足以看出刘建平校长的睿智之处。”

    磨课最多的“坚韧护林员”

    在松山湖中心小学,磨课是生态取向下校本教研的一大举措。具体的实施过程是:理论研修、网络教研、个体试教、导师面授、成果物化。

    刘庆兵,身为副校长的她积极参与磨课,可谓是磨课活动中的“积极分子”。自2010年开始,刘庆兵连续参加了6期磨课俱乐部,成为学校磨课最多的老师。

    磨课有三跳:跳到教学理论的高度思考课堂教学;跳到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度思考课堂教学;跳到生命历程的高度思考课堂教学。刘庆兵,就是在坚持不懈的磨课过程中实现了这三级跳。

    在磨课俱乐部开始招募、大家还处在观望的时候,已经有着15年教学经验的刘庆兵,第一个报名。她以空杯心态,从阅读数学书籍开始,《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走进儿童的数学学习》《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等成了她的枕边书。有了理论的支撑,站在了理论的高度,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解决问题教学。

    光有理论作为支撑,虽然能很好地解决效度的问题,但并不能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刘庆兵在反复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她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目标铺设的、贯穿课堂教学首尾的主要发展脉络,设置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这条情境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

    在磨课过程中,她不寻觅独门绝技,而是探索一些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招式。通过3年的磨课,凭借“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她成为学校首批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一专多能的“多栖护林员”

    不会跳绳的武术老师不是好武术老师,不会吹葫芦丝的语文老师不是好语文老师,这说起来好像是玩笑话。在松山湖中心小学这片森林里,每个生命都有成长的无限可能,也就出现了多位“多栖”的护林员。

    2013年暑假,以武术教学为专长的邓峰老师来到松山湖中心小学,发现有许多社团学生获奖,唯独没有跳绳队。他“弃武从绳”,决定要让跳绳队“火”起来。他与其他体育老师一起,日夜加班,编套路,选音乐,带训练,不管是早上还是傍晚,不管是正常上课还是双休日,总能听到密集如雨的跳绳“哒哒”声与强烈的音乐节奏相和。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两年的辛苦训练,松山湖中心小学跳绳队果真“火”遍全国。先是在2015年的全国跳绳联赛华南赛区“一战成名”,之后代表跳绳国家队参加第八届亚洲锦标赛获得一金两银一铜,实现了中国队在国际赛事上个人花样金牌零的突破。

    2014年4月,东莞市500多位老师享受了一场葫芦丝音乐盛宴——由语文老师阳巧玲执教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悠扬的葫芦丝声,和着湖畔吹来的风在阶梯教室回旋,余音绕梁。当下课铃响起时,全体听课教师无不起立鼓掌,“礼赞”热烈而持久。但同时,夹杂在掌声中也有质疑的声音:“这上课的是语文老师吗?太不可思议了!”答案是肯定的。阳巧玲就是一位语文老师,一位教了20多年书,扎根松山湖中心小学,爱好音乐、工作勤奋、充满教育情怀的语文老师。

    阳巧玲学了8年葫芦丝,从葫芦丝小白长成了茁壮的葫芦丝社团老师。还与学生一起学习过长笛和二胡,参加过毽球、折纸、瑜伽、肚皮舞、健身操、行云流水(书法)等俱乐部。

    在松山湖中心小学这片自由呼吸的教育森林里,还有着很多像邓峰、阳巧玲一样的老师,像一棵棵枝叶繁茂的榕树,充分多元发展,独木亦成林。

    春风化雨的“妈妈护林员”

    每当往届毕业生回母校来找“妈妈”的时候,松山湖中心小学的老师们都会默契地会心一笑,指向王范艳老师的办公室。

    说起带班的历程,有一个特殊的班级让王范艳难以忘记。班上有个特殊的孩子,医生鉴定为左右脑发育不平衡,天生腭裂。孩子很是自卑,在一年级时,曾受到一些调皮同学的恶作剧。有部分同学表示不能接受他,甚至有学生投诉,家长提出要孩子退出班级。

    面对如此困境,王范艳没有退缩逃避,说服家长,和班级同学坦诚对话。又是一年中秋,王范艳接到孩子的妈妈送来水果表示感谢,原因是看见儿子回家会笑了,还说王老师是个好老师。孩子的妈妈激动地表示,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王范艳把水果分享给班级同学,并用博文记录下这一刻:

    “某某轶事(一)

    ……

    于是我说找两个同伴帮你洗水果吧,我们分好给大家吃,刚好这节是主题活动课。他让其他人拿一个,他自己洗两个,还特意把手洗得干干净净,他很怕别人嫌弃他,特别洗了好几遍……

    某某出场,掌声异常热烈地响起。孩子们吃得好香甜啊,有的孩子说我还要我还要,某某像极了一个大哥哥、一个妈妈一样,说,别急别急,都有的,都有的。

    那一刻,突然我有了一丝感动,之前那纷繁复杂的情绪涌出来,分明涌上我的眼里。

    这个过程,某某自己没吃一块水果,他一直忙着照顾着他的同学们,我不知道他们之间之前曾经发生过什么,我不想知道,但是这一刻,我看到了所有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那充满爱意的眼神,那么单纯,那么洁净,只有爱和欢乐。

    这时候有个同学喊,某某,你也吃一块啊,你也吃啊!他小小的声音说,好吧!(语调一如既往)……”

    博文发表后,有家长回复:王老师,看了您写的某某的文章,我的眼睛湿润了,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每颗心都有温度,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孩子,感谢您。随后,更多的家长跟帖回复,仿佛之前的不愉快一下子化作青烟消失殆尽。王老师终于带着孩子们、家长们迎来了一个迟到的春天。

    真正的好老师,当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一生。13年来,王范艳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给了一届届松山湖学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成了学生们心中永难忘怀的“妈妈”。即使孩子们毕业多年,仍愿意结伴回来,回校找“妈妈”。

    森林里的一种绽放: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论断为松山湖中心小学基于“森林”生态的理念与系统做法做了最好的注脚。

    “我们的孩子能在充满爱和诗意的校园里成长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6年来,我们见证了孩子在妙趣横生的课堂里增长了知识,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健全了身心。在全人课程的滋养下,孩子写得了一手好字,学会了毽球和跳绳,拓展了兴趣爱好,涵养了一些文雅气质,提高了探究能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望着知书达理的孩子,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更是无尽的感激。”星光学园赵若霏同学的爸爸说起孩子在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成长,充满了感激。

    松山湖中心小学这片生态森林滋润着每位学子的心田。水滴之屋的霍丹妮升上了初中,她深情地说:感恩在学校的六载光阴,感恩与“全人课程”同行,让我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变成一个懂事知礼的蹁跹少年。在这里,我们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养成了雅正行为习惯,提高了音乐素养,学会了用运动磨炼自己的意志……回首在校园里度过的日子,有欢快的笑声,也有拼搏的汗水,更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往事历历在目,恍若昨天。

    森林生态教育理念、全人课程、深度课堂……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成功与经验在南国大地灿然绽放,结出累累硕果。

    当一所优质学校的教育理念在渐趋成熟后,去摇动另一棵树,辐射成为更大面积的森林成为必然。寮步、大朗、塘厦、凤岗等镇街先后派本镇中小学的校长前来跟岗学习,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学科教研等方方面面。

    优秀办学理念的输出,使名校名校长的优质资源成为源头活水,在不断的交织与融汇中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在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引领辐射下,周边镇街的教育教学水平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多所学校被评为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培养对象。

    时光流淌至2018年2月,一路大步流星的松山湖中心小学乘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风,衔命成立教育集团、与东莞市寮步镇签约托管西溪学校(简称“松溪样本”),成为东莞市首批跨镇街集团化办学试点单位。

    《孙子兵法》有云: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正所谓世间凡能办大事、成大器者,都须做到心中有道,手中有术。集团化办学亦是如此,唯有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才不至于“人走茶凉”“潮退无声”。

    刘建平及其团队为集团化办学提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从“道术合一”的哲学视角,以“全人课程”植入为“术”、以“内生型”文化生成为“道”,以教师队伍的生态发展为纽带,通过“植入、整合、新生”三部曲的实践探索,快速实现学校形态的全面转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以“植入、整合、新生”为关键词,“松溪样本”大幕徐徐拉开。

    课程植入之“术”为用,引发项目到共振的品质嬗变

    纵观国内外集团化办学案例,不论是紧密型抑或松散型,多是以“管理输出”和“教师输出”的方式带动薄弱学校发展。

    刘建平认为,只有改变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这才是一所学校蝶变的关键。诚然,要想改变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学生探究性学习动力不足、课程结构较为单一、教科研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问题,从课程这个“软实力”入手才是根本。

    西溪学校执行校长赵晓天进一步解释道,相较传统课程而言,全人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们当下和未来的学习需求,能够弥补西溪学校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全人课程的植入、整合和新生,是边“输血”边“造血”。

    “松溪样本”的课程植入主要有改良、补白和整合三种方式,旨在解决集团化办学发展的“技术”问题。

    改良

    改良就是借用集团龙头学校资源和力量对成员校原有某问题多、问题大的课程进行改造和完善,快速提升该课程的品质和效率。

    语文“主题教学”是集团化办学课程植入的重点内容,首期历时两个月的植入试点,由松山湖中心小学选派植入导师开展一对一辅导,主要培养改良语文课程教学的破冰者。在此基础上启动语文“主题教学”二期植入工程,为期一学年,主要聚焦语文“主题教学”的串联型阅读和生成性语用两种课型,从课例的学习模仿,到课型的扩展设计,再到课理的疏导整理,完成语文“主题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实操的系统性研究,语文课程教学品质得以大幅提升。

    李定宇老师是一名科学教师,他坦言刚到西溪学校确实有点“震惊”。一所乡村小学的科学教育,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科学教室布满了灰尘,器材室用品过期很久,通常一堂科学课用15分钟讲授科学知识点,就变为语文、数学、英语、自习课。学生没规范地做实验,平时校园极少科普、组织科技活动,少数学生通过家长的带领在校外参与兴趣班、社区活动。

    李定宇来校的第一年,整理科学功能室开辟“新天地”,通过课堂让学生重新认识科学这门课。同时输送了100多人参与科技活动,有70余人获得奖励,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营造科学氛围。进入第二年开展课程植入工作,3位科学教师、3间科学功能室助力改良科学课程。将目光聚焦科普活动、科学课堂教学,想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科学的趣味,开学就以趣味实验引导课堂常规,课前3分钟带来科学视频,提升科学课基调。教学设计方面也基于深度学习的“现象教学”,科学实践,将课堂交给学生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补白

    补白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补白原有课程就是通过对成员校原有课程不完备或欠缺的部分进行填补和充实,使原有课程更加周密、完整。

    “全人课程”之一门兴趣爱好课程,隶属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通过引入舵手、引入模式、改善场室、培训师资等措施,设置近20个社团指向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培养,补白课程内容、开展方式和策略以及课程师资等,使社团课程从原来的零零散散、规模不大、指向性不明,转向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得井井有条。同时形成并总结出一系列优秀的课程实施经验,如社团二级志愿填报与录取、社团项目与课程教学衔接、社团梯队建设等,在较短时间里使课程的品质和效率获得大幅提升。

    整合

    整合主要是将成员校某些课程的原有优势予以保留,并与植入课程的优势融为一体。西溪学校原有的游泳和科幻画项目教学颇有特色,但品质不高。“松溪样本”将其统一归置到音体美课程教学中,与集团龙头学校的音体美课程“1+X教学”相整合。

    就学习内容而言,这个“1”,在音乐学科为葫芦丝和歌唱,在体育学科是花样跳绳和游泳,在美术学科是创意科幻画。“X”,则是指新课程标准中涉及的音体美各项学习内容。“1+X教学”,即运用整合思维,突出音体美专项技能的学习力度,构建“技艺—能力—素养”递进发展的深度联系,快速并有效提升学生音体美课程的整体素养。

    实施音体美“1+X教学”,“1”是抓手、是媒介;技能习得是要求,素养培育是目标,而整合是关键。“松溪样本”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整合教学课型、转变教学范式、整合评价内容等措施,实现“1”的连续性和阶梯性实施,专项技能的快速提升,有效促进了学生音体美整体素养的发展。“松溪样本”实现了让每个孩子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拥有一项艺术特长。

    迄今为止,课程植入共计聚焦语文“主题教学”、音体美“1+X教学”等6个项目,有12位教师、12个班级、600多名学生参与试点。这些数据看似微不足道,但在课程植入过程中涌现出的“招募令”“工作坊”“俱乐部”等已经发生“蝴蝶效应”,最初的项目已不再是项目,而是共振的发源地。

    文化自觉之“道”为本,唤醒集团化学校崛起的内生力

    “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充分相信内生的力量,自觉提出“溪月松风”文化定位。松风,即松山湖中心小学吹拂来的集团改革之风,起到点燃唤醒的作用;溪月是永恒的,西溪学校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西溪学校的内生崛起之力。

    “松溪样本”的文化生成主要在认同、转型和自觉三个方面着力,旨在解决集团化办学发展的“方向”问题。

    首先是建立文化认同。秉承龙头学校历经10余年凝练成的学校精神和文化品牌,“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坚持以“课程植入”为抓手,推动“松湖风”,吹开“西溪月”,内生为“溪月松风”文化,成就西溪学子“生命的诗意栖息地”。

    其次是引导文化转型。变凌乱为有序、有力,变平庸为有效、优秀;倡导“为用型”教研范式,引导“学习归己”的教师发展文化,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课堂教学面貌;进行了作业方式改革,实行寒暑假“生活超市”,以生活为主线,以“任务式清单”设计作业样式,以“超市货品”的形式呈现,打造必选、自选的两种“商品”(即两类作业形式),推动学生作业文化转向。

    再其次是培育文化自觉。如在植入“全人课程”扁平化管理的过程中,顺势培育“主人翁”的学校文化。让大多数教师都能成为各项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改变了以往学校行政和课程组长只当传声筒和通讯员的简单做法。再如在植入“全人课程”之主题活动课程的过程中,通过主题活动实施,以建设代替管理,以自主代替任务,以生活代替说教,涵养班级“精神家园”文化。

    内生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的力量稳定而持续。西溪学校的师生们围绕着清晰而明确的目标,犹如相互簇拥缠绕的枝蔓,争奇斗艳,竞相生长,向着森林深处蜿蜒伸展。

    自主发展之“人”为上,点亮通向森林深处的智慧之灯

    不论是有形的课程植入,还是无形的文化生成,“松溪样本”始终把教师发展立于道与术的核心,成就从“输血”到“造血”的教师群体自主发展态势。 

    高效率的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把“全人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培训与测评的岗前集中学习和日常的“主题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在较短时间内使教师队伍在办学思想、教学理念、班级管理与教学技能等多方面实现与集团化办学思路的对接,初步完成从“单一型”教师向能够胜任全人课程的“复合型”教师转变。

    选派龙头学校骨干教师作为“种子教师”(首批6人)和交流教师(首批5人)交流到西溪学校。同一时段,西溪学校选派老师(首批6人)作为交流教师赴龙头学校开展跟岗培训,期限为一学年。拟在3年时间内,通过每年大约10%—20%并最终有超过1/2的老师完成跟岗交流,以期培养出西溪学校本土的优秀教师队伍,催生成长的内生力量。

    在种子教师、交流教师以及集团导师的引领下,“松溪样本”的“领头雁”教师成长工程得以快速推进。如以种子教师邓峰为代表的体育“跳绳技能”研修俱乐部,以种子教师涂德成为代表的语文“主题教学”工作坊,以种子教师张吉庆为代表的班队“案例研修例会”,以交流教师李响为代表的“音乐葫芦丝”技能研修俱乐部,以集团导师邱卫春、邵洪波为代表的“一手硬笔好字”课程技能研修俱乐部等。这些研修项目的开展,聚拢了一批想发展、能发展的教师群体,有效地带动教师群体的自主发展。师资队伍正逐渐形成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从“个人发展”到“群体发展”的良好态势。

    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一个生态系统。从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探索与实践来看,教育的确亦如森林,有丰富多样的学生个体,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复杂结构,有知识增长、素质培育等多种多样的功能。人们把森林叫作人类的摇篮,教育和学校更是人类灵魂的摇篮。

    “我在森林里遇见了你,所以我才没有迷路,才能学会去欣赏自然与世界的美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正如一名学生写的日记,松山湖中心小学基于“森林”生态的教育理念已经内生到了每一个松山湖人的内心。

    松山湖中心小学已经点燃了一个个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从课程改革到课堂重塑再到教学改革,从全体教师到全体学生再到社会家长……栖息在森林生态土壤的松山湖中心小学,努力让每一个从这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让教育回归生命原点,也让人文理想在这个时代动人回归;而奔跑在集团化办学道路上的松山湖中心小学,怀揣着摇动另一棵树的初心,正在让优质教育“遍地开花”,让教育那片“森林”变得公平而有温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