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校传真 >
  •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发布时间:2019-11-27 11:47          作者:孔令松 韩发忠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image.png

    承办全国“校园足球新长征”江苏站启动仪式
    学校开展第十二届课堂文化节活动

    构建“生命化教育”文化体系 

    雨花实小始建于1946年,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雨花台下。70余年的发展,为这所学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也让这所学校散发出浓郁的墨味书香。雨花实小人习惯并喜欢用红色、绿色两种颜色来表达雨花实小的教育,红色源自于雨花实小坐落的雨花台下,雨花台为雨花实小的教育注入了红色的元素;绿色同样源自于雨花台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无数英雄的生命付出,更让雨花实小人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更加关注生命的成长,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将生命融入教育,追寻着教育的本真,追寻着绿色的教育生态。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便成为了学校的追求,由此,学校开始了“生命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08年,雨花实小被南京市教科部门确立为“生命化教育项目研究中心”。

    教育是为什么?教育的根本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常常纠结在孔令松校长心间。当疑问与生命相连接之后,他发现一切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是海明威的一句名言,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曾用这句话来诠释学校的发展。“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其实就是要确立符合一所学校自身特点的教育哲学,对雨花实小来说,“生命化教育”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办学实践,也是属于雨花实小的教育哲学。

    对教育本真的追求和地名中“雨花”两个字,赋予了雨花实小人灵感,他们因此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句子”——“生命如花、教育如雨”。学校想借此表达教育应如春风化雨,在悄然无声的润泽中,让如花般的生命美丽绽放。由“生命如花、教育如雨”这一核心理念,衍生出了“生生不息”的学校精神,此“生生”既为师生之“生”,也为生长之“生”,更为师生生命之“生”,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成为了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生命化教育”,成为了学校的文化之魂。

    构建“生命化教育”实践体系

    据孔令松校长介绍,这几年,雨花实小一直在涂抹着属于他们的教育色彩,并坚持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着力于“生命化教育”实践体系(“三个体系”)的建构,即以红色教育为核心的“生命化德育”体系,以绿色课堂为中心的生命化课程与教学体系,以民主决策、自主管理(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的生命化管理体系。实践体系的构建,让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不再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而是呈现出一种系统或体系。

    体系之一:“生命化德育”体系。基于多年来对“生命化德育”的认识和反思的德育实践,学校把“生命化德育”确定为四大模块:

    模块一:“承先继志”教育。在传承实小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探索新形势下适合学生需要的“红色教育”,充分利用雨花台这一教育资源,在中队开展以烈士命名的少先队英雄中队活动。

    模块二:“勿忘(节)日”教育。充分利用重大事件难忘日,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重要纪念日进行“勿忘教育”,以此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模块三:实践体验教育(志愿者行动)。德育重在体验、重在内化。学校以志愿者行动为抓手,强化学生德育体验。用志愿者这一形式让学生参与德育的过程,用服务来体验和内化德育的基本要求。

    模块四:习惯养成教育。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则贻害终身,习惯对生命能否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如果说“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的话,雨花实小说:“播种习惯亦收获命运。”

    为了更好地指导广大教师探索与实践“生命化德育”,让“生命化德育”实践落到实处,学校长期坚持、做出特色,还组织教师编写了《雨花实小德育活动指南》。

    此外,学校还通过“立体化的空间、校本化的课程、系列化的内容、层次化的活动”,促使学校的德育从知性化向现实生活复归,努力使学校的德育始终处于潜移默化、无声润泽的境界。“生命化德育”成为学校的育人方式,也是学校的育人之魂。

    值得骄傲的是,学校的“四模五化”德育模式,被南京市授予首届德育创新奖一等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

    体系之二:生命化管理体系。在雨花实小,“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他们认为,好的管理就是为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提供好的服务。2009年,学校启动了校务委员会的试点,全面实施了“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长期坚持民主管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抓好学校各项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围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激活学校管理机制,对学校原有的管理结构进行调整,重新定位部门职能,设立教师发展室、教学管理室、教学研究与课程开发室、学生发展与特色建设室、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管理机制的调整,更加密切了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为推行精致化管理和目标责任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

    体系之三:生命化教学体系包含着“生命化课程”的建设和“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围绕着课程与课堂,学校启动了“课题、课程、课堂”三课联动策略,使课程建设、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联动效应。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课程观是一所学校教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课程的更大价值是促使生命成长与完善。因此,雨花实小人在思考,实小的课程建设应该基于儿童现实生活,努力体现课程价值的生存、生活、生命三个层次,通过实现理性知识和个体经验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为他们注入成长的基因,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夯实基础。学校以“大课程观”搭建“生命化课程”体系,着力五类课程的建设: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书本课程);二是社会生活课程;三是实践操作课程;四是个性发展课程;五是特色活动课程。五大课程的建设,形成了学校“学生成长五大空间基地”:娃娃科学院、实小数字书院、红色教育及综合实践基地、少儿艺术中心(市级)、体育俱乐部(省级),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

    雨花实小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关注生命,旨在唤醒师生生命的潜能,促进生命自主、自由、自然地成长。探索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化课堂,正是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在学校主题文化——课堂文化上的生命投射。学校所倡导的“生命化课堂”,是对学校生命化教育核心理念下的课堂文化的重构,进一步彰显师生的个体生命价值,用“生命关怀”的情意关照课堂,用“精神成长”的视野映照课堂,形成全域性的课堂文化认同,凸显“唤醒、对话、体悟”为主要特征的课堂价值取向,着力于课堂教学多向度的敞开,致力于教学品质的内涵式提升,追求充满灵气与情趣、仁性与智性的课堂境界。

    学校的生命化课堂基本模式,概括为“1134”。第一个“1”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索——学生活动。学校从大量的课堂信息采集中发现,学生非常渴望在课堂中角色的转变,他们不想光听老师讲,更希望成为课堂的表达者、研讨者和提问者。因此,雨花实小人认为,所谓“以学为主”不仅是外在形式上的学生活动,而是以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索,每一堂课都有一个线索,这个线索应该是学生活动。

    第二个“1”是一张评价量表,评价是一种导向。学校将学生参与面、参与度、参与质和教师“讲”的时间控制作为刚性要求落实,通过对六个维度的观察,推动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一看师生关系,是否体现生命性;二看课堂角色,是否体现生本性;三看导学过程,是否体现生长性;四看导学效果,是否体现生成性;五看学习状态,是否体现生动性;六看知识拓展,是否体现生活性。希望对课堂评价的改革,引导教师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思考与调整,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让课堂更具“生本”化。《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制定和使用,体现的是学校的一种课堂价值取向。评价表的背后是“我们要倡导怎样的课堂”“我们造就怎样的教师”“我们怎样去造就教师”的问题。

    “3”是3条底线要求——三个控制。一是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课堂上教师的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这是教学的真谛。自然,学生活动就应是课堂教学的主线索。二是对学生参与状态的控制。5名以上学生不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教学必须调整,因为不能面向全体,会造成第一次教学的差异问题。三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控制。没有学生活动的课堂为不合格的课堂,这里的“活动”是指比“听”“读”“看”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如何让学生“动”,动什么,怎么动都有讲究,都要研究,但先动起来,是最重要的。

    “4”是指4个环节——学、议、导、练。“学”强调的是先学。这是初次“唤醒”与“体悟”。这是启智探究阶段。“议”强调的是对话,这是合作探究阶段。“导”强调的是“唤醒”。教师重在点拨,释疑解惑。这里的“导”,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力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力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练”强调的是再体悟。练习测评,适当拓展。

    打造关怀生命的教师队伍

    关怀生命的教育,离不开爱,离不开每一位用真诚、善良对待每一个生命的教师。想让每一位教师都满怀大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必先使其感受到来自这份职业的爱与崇高。学校从队伍建设入手,为教师营造职业幸福感,进而激发其自觉的发展。

    一是让机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学校建立了“新教师带教制”“骨干教师导师制”“骨干教师挂职制”“青年干部轮岗制”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为教师个人能力和学校特色发展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开展了“默默奉献奖”“家长心目中的好教师”“特色建设突出贡献奖”“教学绩效奖”“学术研究奖”等系列评选,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生命化课堂研究、提升业务素养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行生命化课堂诊断机制。每月对一个年级的课堂进行全方位诊断。诊断覆盖面做到学科、教师两个全面,建立督导与反馈机制,提炼经验,指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评选出30%的优秀教师。建立学术研究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个人课题等学术研究,大力倡导教师们参与研究,撰写论文,并制定了“论文发表、获奖奖励制度”,对获奖教师实行多方位激励。

    二是推进教师主动和个性化的专业成长。启动“四项行动”,即与经典同行的读“书”行动、“生命化课堂”的研究行动、“实小讲坛”的头脑风暴行动、学术关怀的激励行动,建立教师高层次学历提升激励机制,激发和维护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升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把自身特长运用到学校活动和学校特色发展之中。

    三是以多元化专题培训为学校特色发展注入内力。针对不同条件教师的特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骨干教师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创造条件,让骨干教师进入特级教师工作室接受熏陶,走进名校接受锤炼。将专家请进学校,通过特级教师、校内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引领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既需要专家引领,也需要教师间的互动,学校加强校内各学科的互帮互学,不断增强教师间的合作教学、分享共赢的团队精神。

    好的学校一定是教师持续发展的精神领地,因为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只有师生发展了,学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

    一段教育历程,便是一段生命历程。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生命宽度,从而使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追寻生命化教育的路上,雨花实小人在努力,相信终有一天,这棵生命之树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