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校传真 >
  • 将校园变成课程馆
    发布时间:2019-05-23 11:59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一所好的小学可以是什么样的?

        人们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回应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追问。有人将其描绘成“儿童的乐园”,有人将其建成图书馆的样子,有人将其定义成“美好事物的聚集地”,而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洪山小学则将其发展成一个由众多课程馆组成的体验园。

        洪山小学的校园里有一个叫“童心牧场”的地方,这是来自孩子们的命名。牧场里养了一只羊,每天孩子进校的第一时间就是到“童心牧场”看一看,中午休息时间也总有孩子围在栅栏边给羊喂草或树叶。因为喂食的孩子多,羊总是吃得肚子圆圆的。校长叶丹说,经常有孩子问她“校长,它是不是怀孕了”“这只羊的伙伴在哪里”“它可以活多少岁”……各种问题,有时候问得她哑口无言。

        羊在学校生活一年后,有不少教师和孩子觉得它太孤单了,于是学校又物色了一只比较小的山羊。孩子们的问题又一次接踵而至:“老师,这只小羊是不是大羊的宝宝啊”“这只小羊几岁了”?

        对于孩子来说,“童心牧场”里的两只羊已经成为他们的牵挂。像这样让孩子流连忘返、产生无限想象和问题的场景,校园里还有很多。叶丹说,她一直想把校园变得更好玩,变成一个无声的“教科书”,各个角落都有能激发孩子求知欲的风景。

        后来,学校将这样的校园景观梳理成“校园十景”,将其拍成了系列微课程,并将课程的二维码张贴在景观旁,孩子们可以即扫即看,随时学习。校园里一景一课程或一景多课程,这便是洪山小学的第一间课程馆,即校园文化课程馆。

        将校园文化景观制成微课程,源于4年前体育教师柳田牛利用互联网所做的一次探索。为了让体育课更好玩,柳田牛收集、整理了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体育游戏,并将游戏与微课程结合,开发了一套“体育游戏100集”。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请学生把游戏一个一个进行演示,然后将录制视频上传到网络,一方面指导孩子玩,另一方面向同行分享经验。2017年,他创编的“码书”《体育创意游戏100个》正式出版。

        在这本书里,每一个游戏生成一个二维码,再加上学生手绘的游戏插图,附上游戏方法与规则介绍,就成了一本“码书”。“码书”承载的是“码课”,学生哪里不会扫哪里、想玩什么扫什么,开创了互联网时代新的学习体验。

        早在2014年,洪山小学便启动了好玩课程的开发。柳田牛走红网络则加速了洪山小学教师开发课程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课程开发队伍中。目前,全校30多位教师开发了自己的课程,比如《音乐创意游戏100个》《“纸”爱首饰》《陶的世界》等,两位教师出版了自己的“码书”。

        可是,课程开发到一定程度,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些课程什么时候用,怎样使用?开发的微课程不是存在教师的电脑中、发布到网络上,或是结集成书、宣传册就可以了,而是要将它落实到教育教学中,落地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来。

        2018年,在一次头脑风暴中,“课程馆群”的概念渐渐清晰。于是,从第一间课程馆校园文化课程馆出发,他们又建设了第二间课程馆,即体验式培养课程馆,将学校教师的课程、联盟校开发的微课程、技术类微课程、应用类课程等生成二维码,并将其融入课程海报中,海报就布置在研究室的四周。学校在课程馆里设置平板电脑,并给平板电脑安装各类App,如微信、QQ、美篇、讯飞语记等,用于教师、学生的各类培训。比如,某个班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培训就可以到课程馆内,让学生手持平板电脑,扫码学习《合作学习36计》,边看边练习,掌握技能后再回到班级训练,从而形成技能。

        第三间课程馆是“创客空间”,有800平方米,这里原来是“创客梦工厂”,现在则成了“科艺课程馆”,分为科技、艺术两大类。学生在这里能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即学即练。

        第四间课程馆是动态的节日课程馆。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节日体验课程。

        比如,“最美人间四月天语文节”活动。“语文节”每年一个主题,2017年的主题是“诗歌”,2018年的主题是“红色经典”,学生通过一个月的主题学习了解革命的峥嵘岁月。以往的“语文节”,都是学校拟定活动方案,师生根据要求参与,活动丰富,学生参与积极,但缺少对活动的理解。如今,各年级主任组织学科教师进行讨论,学生也加入其中。学生根据以往经验,提出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读、唱、看、绘、演、诵、配,师生共同确定了“语文节”框架:阅读红色故事、合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电影、朗诵红色诗歌、创作红色绘本、配音红色影视、表演红色情景剧。

        项目确定后,师生又商议如何开展项目活动,定制了六大课程馆:经典故事馆——阅读故事,童声合唱馆——学唱红歌,时光影院馆——观看电影,空中电波馆——朗诵诗词,绘声绘色馆——绘本创作,“声”临其境馆——电影配音。

        师生利用一周时间对课程资料进行整理,然后上传到网络,再制成海报布置于馆内。操作中遇到技术难题,教师就拍成微课,指导师生共同学习,如“配音秀”、音频录制等操作。有了内容、有了技术,孩子们有了选择,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整个节日课程将校园建设成为课程馆,将教师开发的微课程制作成二维码布置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实现随处可学、扫码即学。节日课程里有了孩子“可见的成长”。

        像这样的节日课程,每所学校都会举行,以往学校只是将它设计成一个一个的活动,是自上而下的。现在,从布置到实施,洪山小学有了“课程馆思维”,工作思路发生了变化,是自下而上的。他们从孩子的需求出发,从教师的设计出发,变被动为主动,重新设计学习的时间、空间。

        “3年前,我们可能在思考开发什么、怎样开发;3年后,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开发、怎样运用。”叶丹说,“这一切都是‘课程馆思维’带来的变化。课程馆思维就是将整个校园变成一间巨大的课程馆,师生都是课程馆里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使用者,课程馆里可体验,学习内容可视化,学生可以依时学、随性学、依需学。”

        洪山小学在不断“创变”中实现了发展方式的升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转变,即从开发思维转向了用户思维;开发内容实现了从教师优势向学生需求的转变;开发运用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课程整合的转变;学习空间实现了从普通教室向“学校社会”的转变。

        洪山小学建设好学校的旅程是一个由模糊走向清晰、由宽泛走向具体、由想象走向可能的过程。如果说2014年教师课程的构建唤醒了教师成长的愿望,那么2017年“码书”“码课”时代的到来则解决了随时学、随处学的技术难题;而2019年课程馆时代的到来,将逐步解决学生自主学、系统学,更有意思地学的系列难题。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