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校传真 >
  • “名校+”成就更多“明校”
    发布时间:2019-03-27 10:51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世文 宋永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一所新学校,如何借助“名校”之光迅速崛起?一所“名校”的分校,如何在统一的文化中找到独特的办学风格?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黄邓分校,用两年多的时间验证了依托“名校”个性发展的办学命题。

        作为灞桥区教育局探索名校办分校的一所示范学校,黄邓分校在东城第一小学“点燃成功人生”的办学理念基础上,以“让生命发光”的课程理念,创建了“萤火虫”课程体系,并以灵动课堂、专题项目式学习、整合课程学习为抓手,在传承中超越“名校”。

        目前,灞桥区已组建6个“名校+”教育联合体,其中的东城一小+东城一小黄邓分校+电力小学,形成了“名校”+“新校”+“弱校”的联合发展格局。灞桥区教育局局长郑伟表示,“名校+”工程的实施,保障名校文化在“+校”最大限度的辐射推行,确保了“+校”各项工作迅速提升,从而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输血 补血 造血——成就“明校”,联合体活血共生

        曾经,西安市第五十六中学的师生特别羡慕东城一中的“好条件、好成绩”。如今,作为教育联合体,从共同教研到统一检测,从送教进校到师生交流,这两所中学实现了更紧密的交流共进,更便捷的资源共享,更顺畅的管理共赢。

     

        联合体制定了《“名校+”发展规划》,积极构建合作平台,通过师徒结对、学生交流、同步检测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东城一中优势,为西安五十六中“输血”。东城一中副校长王战胜表示: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学校共同提升,“名校+”工作坚持通过行政联席例会碰撞思想、协调管理,通过确定阶段性目标,提出实施方案,落实主体责任,全力助推“+校”发展。

        “如今,东城一中的硬件设施两校共用,管理上实现了联合办公,科研工作计划联合制订,特别是通过联合检测,学校师生在比对中找到了差距,在体育艺术等活动交流中找到了信心。”西安五十六中副校长董江涛高兴地告诉记者。

        同样,灞桥区东城二小与东城二小红旗分校、热电小学组建“名校+”联合体,秉持“一体打造,一体发展”理念,从“输血”“补血”走向“造血”,实现三校“比翼齐飞”。

        借助东城二小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边学边交,自主领悟”课堂教学模式和热电小学获国家级奖项的航模社团,东城二小“名校+”联合体发挥各校优势,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三校航模社团建设,使两项国家级奖项在联合体学校中大放异彩。

        同时,三校成立“23331”联合体名师工作室,实现同步推进“23331”教研模式;发挥教科研优势,成功举办“全国基础教育质量论坛暨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学习实验交流研讨会”等全国性研讨活动,使东城二小“名校+”联合体在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水平互促、优质资源共享、教科研联动等方面呈现喜人成果。作为“+校”,热电小学副校长赵彦红认为,正是在这样的联合中,在“名校”不断“输血”“补血”中,“+校”才逐渐找到差距、确立优势,在学会“造血”中迅速发展起来。

        灞桥区第二幼儿园通过辐射、引领、带动和扶持灞桥二幼新纺分园,开启了“名校+”引领深度融合的合作办园模式,使幼儿园整体风格与灞桥二幼“蒲公英”文化浑然一体。

        郑伟表示,名校既要有“声望之名”,也要有“方向之明”。那些善于抢生源追求成绩的名校,或可进入“名校+”,但在运行中会遭受“新校”“弱校”质疑,在引领“+校”发展时也会遇到诸多问题,促使其反思办学,在学业与素养发展上寻求新的平衡。

        带动 流动 互动——激活“明师”,共同体联动共进

        灞桥区东枣园小学教研主任姚萍对于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感受颇深。名师们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不计得失的辛勤付出,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激活了团队的发展动力。

        可以说,从名校名师下校帮扶带动,到联合体学校教师跨校交流,再到同一个年级组教师同研共学常态互动,“名校+”教育联合体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呈现出新的态势。

        作为“名校”的纺织城小学依托阳光名师工作室,5年来共培养省级教学能手26名、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49名。组建教育联合体后,联合体“阳光名师工作室”也挂牌成立,并将名师工作室下沉至东枣园小学和纺织城小学富力分校两所“+校”,开展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专题研修活动。纺织城小学成熟的“3个3”培养模式在联合体的所有学校推广,3所学校牢固树立“名校+,我们是一家”的大教育联合体观念,在教师培养、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各个层面开展联动式评价。

        “名校”西安市五环中学与“+校”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在教师发展方面建立了“名校+共同体”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开展校际之间“青蓝工程”;建立了“名校+共同体”送教机制,开展英语精品学科帮扶活动,五环中学每学期都派优秀英语教师到西安六十二中代课,使农村学生享受优秀师资;建立“名校+共同体”教师阅读机制,两校发挥优势,校际间的读书讲座、阅读欣赏、书法切磋等活动经常开展,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文化素质的提升。

        东城一中物理教师叶婧与西安五十六中教师薛洁结对,共同研讨、同步备课、共享教具。两个人越来越觉得这样的教师组合成为共进的“学习共同体”,彼此之间的互动早已超过“帮扶”要求,她们在不断相互成就。西安六十二中德育主任张永利将这种互动关系总结为:从带动到互动,实现同情共振。作为“名校”五环中学的“+校”,张永利同样感受到了学校教师成长的喜悦,更看到了学生生源数量、质量的提升。

        “名校以‘融合、融通、融洽’为根本,使‘+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管理、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纺织城小学校长唐晓芳如是说。

        为了使教育联合体之间超越行政管理、“名校”更好地碰撞,灞桥区又推出名校专业发展共同体,各“名校”横向强强联手,打造更优质的资源,探索更高效的方法。

        在这样的联动机制下,各联合体学校的教师被激活,一批优秀的教师成长起来。他们不仅发展了教学技艺,更提升了育人能力。在郑伟看来,名师更应该是明师——做心性明亮、育人明白之师,才能育好明日之才,才能更好地将灞桥教育引向高处。

        问诊 巡诊 坐诊——夯实“明策”,融合体诊疗共赢

        灞桥区电力小学执行校长赵鹏发现,作为东城一小的“+校”,学校变化最大的不是因为管理文化的统一,而是名师驻校手把手指导的成效。无论是名师“坐诊”还是教研员“巡诊”,针对教学问题“诊疗”并举,让教师重新认识到如何扎实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如何有效引领学生成长。特别是东城一小“灵动课堂”的植入,破解了学校课改难以深入的问题。

        作为灞桥区教研室资深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张艳霞经常深入东城一小“名校+”教育联合体课堂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指导,反复听、评、研、磨,培养了一批批数学教师中的青年新秀。

        纺织城小学教导处主任王亮告诉记者,“名校+”联合体将重心下移,三校研修同模,每天一位名师交互课堂“坐诊”,普通教师根据所需“问诊”,就这样在听评课、课例撰写及探讨中,不仅帮扶了“弱校”教师,也有效促进了名师专业发展瓶颈的突破。

        教师“问诊”、教研员“巡诊”、名师“坐诊”,让课堂教学改革有抓手。与之前“大学区管理制”相比,联合体学校之间关系更加紧密,互动更为频繁,发展成效更为显著。灞桥区进修学校副校长张许平介绍说,灞桥区夯实“领导包片、干部包校、教研员跟进”的包抓责任,教研员要定时下校、走进课堂。同时,实行“名校+”教育联合体统一考核、统一评价、统一奖惩,促进教育联合体共同提升。

        “只有锁定课堂,在有效的‘诊疗’中,我们才能真正‘让教育教学改革深下去’,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东城一小校长吴金华表示,教育改革最终都要落在课堂上,好的政策和管理机制最终也要通过课堂体现。

        据统计,2018年西安市核准组建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66个,涉及66所“名校”和81所“+校”;区级“名校+”教育联合体193个,两级“名校+”教育联合体共覆盖学生32.4万人,交流教师1506人。其中灞桥区占据6席,在近一年西安市举办的14期名校展示会中,灞桥区承办了其中4场。“名校+”工程的开展,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大班额”,促进了“+校”快速发展。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重要节点的西安,教育体制改革选择“名校+”工程作为突破口,计划通过“公办+公办”“公办+民办”“民办+公办”“民办+民办”等方式,到2021年跨办学体制、跨城乡区域组建140个“名校+”教育联合体。而灞桥区也将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每年至少组建3个“名校+”教育联合体,使全区“名校+”教育联合体至少达到15个,从而培育更多“明校”,提升更多普通学校,加速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