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家展示 >
  • 一线课堂生长出的“人民教育家” ——记“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
    发布时间:2019-09-30 10:54          作者:记者 任国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代表作品:《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文集》等。

    1978年获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 2018年获上海市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漪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9月25日,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于漪是一线课堂里生长的“人民教育家”,从1951年走上教师岗位,迄今68载,她从未离开她所热爱的基础教育园地。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高度的专业自觉和强大的教育自信,形成于漪教育人生的鲜明特质。

    “一切为民族”成为铸造师魂的基因

    于漪出生于1929年,生长在一个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家国情怀的种子就在连天炮火、辗转求学中种下了。1951年,于漪从复旦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立志要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热爱祖国,首先要积极投入祖国建设,热爱自己的专业,刻苦钻研,以身相许。”从教68年来,于漪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于漪大学专业是教育,由于工作需要改教高中历史,正当教学有点眉目之际,又由于工作需要,改教高中语文。“隔行如隔山,怎么可能一下子驾轻就熟?但再难也要担当,工作就是克服困难。”于漪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中文系的一些相关课程读完,每天不过午夜不睡觉。

    在从事语文教学的第20个年头,1978年,于漪被评为新中国第一批特级教师。从教68年,她主持的语文公开课超过2000节。

    经历过生活的颠沛流离,于漪倍加珍视教师岗位,也更清楚百废待举的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她把全部的才情和汗水都奉献给钟爱的教育事业,奉献给自己热爱的学生。

    “一切为民族”是于漪学生时代镇江中学的校训,早已镌刻心底,不可磨灭。

    “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孩子”

    于漪说,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是没有选择性的教育,“只要是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孩子,我们都有责任尽心尽力把他们教好,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孩子”。

    做了一辈子教师,于漪却没有在名校做过教师。也许,这也是一种成就“人民教育家”的独特经历。

    “文革”期间,于漪整整10年被“罚”教所谓的乱班、差班。“回过头来想,这10年对我是极大的培养。”从初一到高三,于漪什么层面的学生都教过,面对各个层面的学生,她总在思考该用怎样的教育方法使他们提高、成长,因材施教的教学经验也就此形成。

    2008年,上海市普陀区桃浦基础教育联合体成立。这里是上海市老化工基地,也是老百姓眼里的“教育洼地”。当教育界同仁邀请于漪指导联合体工作时,她欣然应允,“我愿意做一名志愿者”。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于漪刚刚退休,就有民办学校开出60万元年薪聘她做“特别顾问”,她婉言谢绝。

    为了培养更多教师,她还负责上海市名师基地、德育基地、种子教师基地的培养工作。“虽然很累,但自己有限的经验能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这就是一种幸福。”于漪说。

    播下中国文化的种子

    于漪自己也没有想到,一些学生毕业多年,回来看望她,还能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她教的课、说的话背出来。那是因为在他们健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有人播下了一颗种子。

    于漪经常勉励青年教师,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师重任在肩,要用正能量教育他们,让他们成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绝对不是“思想的矮子、解题的机器、分数的奴隶”。

    于漪说,有中国文化的基因在身上,就会觉得自己有力量,就能够高尚起来,因为人有两个基因,第一个是世代遗传血统的基因,第二个是民族文化的基因。“真要感谢老祖宗创造了这样优秀的文化,传承给我们中国文化的基因”。

    一辈子做中学语文教师的于漪,讲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满堂彩”,青年教师听得如痴如醉。于漪自己,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生长的“好大一棵树”。

    每节课都有信念情操学识在闪光

    只要听过于漪的课,都会对她高超卓越的教学境界叹服不已,但于漪却说:“我上完课后总觉得有毛病。”每次课后于漪都要写两个方面的反思:一是学生的闪光点,二是自己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

    于漪对自己的课有严苛的要求。她说:“我们老师的课要教到学生心中,从课的质量到人的精神,努力做到每节课都有亮点,都有耐人咀嚼、耐人寻味的东西,经得起听,不同层面学生都能受益,都有满足感和上进心,每节课都有你的信念、情操、学识在闪光。”

    “真的要把教育做到骨头缝里,拿出心血,拿出智慧”。于漪在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于漪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或许正是对教师责任的清醒认识,于漪在培养青年教师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只要健康状况允许,她就会沉到一线课堂听课,培养出了三代特级教师,涌现出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教学能手。

    “坚守中国立场,拥有世界视野,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走自己的路,我们的定力将更强大,我们的前途会更宽广。”如今于漪仍然时刻关注着教育热点和话题,对中国教育充满深情和希冀。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