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家展示 >
  • 都该学习“如何学习”
    发布时间:2019-04-09 11:22          作者:潘佳梅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读完本尼迪克特·凯里的《如何学习》,无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自我学习者,我都想问问自己:过去的做法中,有哪些受主流思想的影响以及自己感性的判断,进而循规蹈矩地坚守并不科学的认知?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也许我们都该学习“如何学习”,或许都该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引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些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是打扰学习的最恶毒的敌人,包括懒惰、漠视、分心,其实也能成为帮助我们学习的“大好人”。

        变换一下学习场所,不必依赖于周遭环境。“找一个安静、没有任何干扰的地方学习”成了许多大学的学习指南,也是许多人信奉的真理。尤其是家有考生的家庭,做事说话轻言轻语,唯恐不利于孩子复习迎考。

        以前,我认为不受干扰地坐在家里的学习桌前,这样的学习场景是最理想不过的。事实上,也不是绝对的。我记得,有几次脑子里蹦出的教学、写作灵感都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如骑车路上、图书馆,甚至还有几次在洗浴中心的沙发上。

        事实上,我们需要应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突击考试,无法预料周遭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平时练习的时候尝试变换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时间段。就像许多人可以在喧闹的车站、机场阅读、写文章而不受干扰,他们总是先把自己安定下来,这本身也是一种修炼。

        大多数人对“艾宾浩斯”并不陌生,他的“艾宾浩斯曲线”似乎贯穿我们的学生时代。

        大学时,考试的内容我几乎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但考前一周的魔鬼复习依然记忆犹新。不断地熬夜往脑子里塞东西,考完有那么一刻想按个清除键清零,但瞬时的记忆起了化学反应,让人有种清除不彻底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速记的东西慢慢褪去,不知不觉全消失了。

        如今我们带领学生读书背诵,即便不必像科学家那样精确地计算最少复习次数和最大复习间隔,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规律,持续下去。

        正如书中说的:临时抱佛脚的方法寻求的是在临考之前以高强度的学习把东西塞进大脑。但是,以这样的方法学得的东西能建立起来的联想实在少得可怜。假如同样的内容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反复读、反复背诵、反复提及、反复练习,与其他联想挂钩,那才能真正使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之中。

        书中还提到了交替学习,在听到这个概念前,我的脑子里闪现的都是“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理论”等关键词。总觉得,无论学什么都需要时间的堆叠和反反复复的训练。

        那么,什么是交替学习?就是把既相关又不同的题材混合到一起来学习。交替学习适用于几乎任何课题或是技巧的学习,比如历史学科可以将相关阶段中的不同概念融合到一起来学;再比如篮球,可以在罚球线的前后左右练习投篮,而不是一直站在罚球线上定点投篮……交替学习的功效就是让大脑可以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样的学习方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适用的,我简单地理解为,不断地换脑进行调节,会让思维更加灵敏。单一枯燥的训练让人乏味,就像孩子学习某一门学科,应该是多元化、多维度的,这样大脑提取信息应该是有画面的,立体的。

        这本书的许多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反映出的科学精神也让人为之震撼。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学习,归根结底是你做的每一件事。

        我想,学习不只在学校发生,学习也不只是年轻的标配,学习是一种变化,变化就是创造。

        是的,学点什么,总是有用的。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