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家展示 >
  • 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9-03-29 11:58          作者:赵成昌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王承绪(1912—2013),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民盟浙江省委原常委,中国比较教育学创始人之一、教育家。代表作《比较教育学史》《西方教育论著选》《教育原理》等。

        1993年,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首次设立“荣誉院士”称号,王承绪便是获得这一称号的3位学者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他是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教育专家。

        出生于1912年的王承绪,学术生涯曲折漫长、人生传奇丰富多彩。我们对其每一历史阶段品味涵咏,都有崭新的感受和许多收获。他最突出最耀眼的成果就是对“比较教育学”的研究与贡献。而这种研究与贡献都出自他强烈的爱国情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这对王承绪的触动很大。为此,他积极参加各种救国图强和反抗侵略的爱国运动,并深受当时“自由、民主、科学”等先进思想的影响。与此同时,他关注到了当时世界比较教育的发展情况。他发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是比较教育研究最重要最基本甚至是唯一的单元;比较教育是能够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对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裨益,这种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他走进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

        综合来看,王承绪主要聚焦于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有关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二是有关国别的比较教育研究。他一直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比较教育研究在我国被耽搁了30余年,渐渐与国外拉大了距离。1978年,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大门,比较教育研究赢来了发展的春天。王承绪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比较教育”学科的重建过程中。彼时,他虽然已过退休年龄,但为了内心那份激荡之久的爱国情怀,毅然挑起了这个领域的大梁。王承绪与人合作编写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是重开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门的标志。这部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再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足以证明教材的价值和影响。

        此后,王承绪持续探索我国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终于构建了囊括哲学层面、学科层面以及具体操作层面在内的完整的研究体系。王承绪认为,比较教育具有国际性、跨学科、可比性和实践性四个重要特征。要适应这些特征,每个研究者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素养:一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忠诚教育事业;二是能够胜任并推动国际交流;三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潜能;四是要坚守岗位,脚踏实地。在他的学术思想引领下,浙江大学比较教育学科在英国教育研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研究等领域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育政策咨询的重要智库、国际交流合作的活跃中心。

        在国际交流方面,王承绪也可圈可点。他曾领导杭州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和高教研究所与英、美、法、德、日、苏(苏联)等国学者建立了广泛合作,并维系深厚的学术友谊,取得丰硕的成果,从而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王承绪认为,在国际化的今天,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人应当加强国际化的实践活动,融入国际学术圈,成为国际型学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王承绪翻译了大量国外有关教育的学术著作,为我国教育研究填补了不少空白,提供了许多参考。值得一提的是,他特别看重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克拉克,通过访问与其结识成为好友。后来,王承绪翻译克拉克的作品就有六部之多。也是基于这些,奠定了他在国际比较教育领域崇高的地位。

        从浙江大学借读本科生到一名正式的优等生,从庚款留英到回国任教,从浙江大学助教到终身教授,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到浙江省政协任职,王承绪波澜起伏的一生,也是辉煌壮阔的一生。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几十年如一日为学术恭敬虔诚,竭尽心力,诠释了诸多可贵的精神。在中国教育界,王承绪已不单纯作为一个学者被崇敬,而且是学术精神的引领者。在学术之外,王承绪非常重视品行砥砺和德行修养,所以深受同行的尊重和学生的爱戴;不论“为学”还是“为师”“为人”,他都感动了身边和后来的许多人。一些学生记得,进入耄耋之年的他,即使在病榻上仍笔耕不辍,坚持学习。而今,先生已经故去,这让人们在无比怀念的同时,也不能不重温他留下来的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与研究者传承。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