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家展示 >
  • 让校园文化成为最佳“教育场”
    发布时间:2019-03-18 11:11          作者:张冬梅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如何让文化真正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浸润师生的心灵?具有百年甚至更为悠久历史的学校,如何更好地寻求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让“老树长新芽”?在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校长张冬梅眼里,昨天的历史曾是鲜活的现实,今天的现实也必将成为明天厚重的历史。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进程中,每一个人都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都是文化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近年来,每逢安徽省芜湖市“两会”拉开序幕,我都把从师生那里搜集的校园安全建议形成议案带到会上,引起两会代表的高度关注。35年来,我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校长,其间辗转了多个教学点,如今在芜湖市第十二中学任校长,我一直尝试用实际行动诠释如何做教师育好人,如何做校长治好校。

        延续“儒林精神”,让心在一起

        2006年,我成为芜湖市第八中学校长,借助均衡化教育的推进,让一所原本基础薄弱的学校实现了办学水平的显著提升。2010年,我被调入省示范高中芜湖市第十二中学担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及教科研工作。当时的十二中正面临办学模式改变、生源起点分值落差大的尴尬局面,我以“雁行理论”带领学校教师团队,全力以赴促进学校教育高品质发展,力争让学生更加优秀,让教师更有幸福感。

        为了学校的快速发展,我不太愿意独自站在领奖台中央,而是带领师生一起跑。人在一起是团伙,心在一起才是团队。因此,在我担任芜湖十二中校长后,学校以每年一届“儒林论坛”的形式为全校教师专业进修搭建平台。

        之所以用“儒林论坛”来命名,源于我们对学校传统文化的认真梳理。研究校史,我惊喜发现,早在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芜湖历史上第一所官办最高学府——芜湖县儒学便创立于芜湖十二中老校区内,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学校原址儒林街“儒林”学府人文荟萃,基于文化传承的理念,迁址新区后,我们通过修建校史馆、编修校史等方式,在900年历史轨迹中发现贯穿其中的文化核心——“儒林”精神,结合办学历史成果,明确了“儒林”四个方面的内涵,即儒学(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生(士人精神)、儒雅(温文尔雅的风貌)、儒林(学术文化的渊薮)。

        为了彰显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我们访谈宿老,聚合人脉。通过成立“儒林校友会”,学校向全国以及海外发出“儒林邀请函”,寻找历届儒林校友,从杰出校友的成长经历中提炼学校教育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定期召开“新老儒林人座谈会”,探寻老一辈儒林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共话文化传承。这些举措有助于认知学校办学历程中取得成就的原因,寻找当下和未来文化兴校的起点和方向。

        我深知,创建学校特色文化并非一味地求变、求新,或者盲目打造什么“高端”“新异”,而应当将“守护文脉”作为建设的第一步,将历史纵深的积淀、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与前瞻视角紧密结合,梳理学校发展的源流,深挖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确定与现有格局下文化内涵相契合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起点。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会累积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有些是显性的实物,有些是隐性的记忆,将这些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基因”进行搜集整理,有助于唤起全体师生对学校的历史认知、观念认同,从而树立共同的价值追求。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根魂相依、体用结合”的文化建设方略,特色鲜明的“儒林新韵”校园文化体系逐步构建起来,为学校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还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老校长张有发就提出了“三体”教育思想,即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此,我们根据新的治校方略重新修订和完善“三体”教育思想,提出了“新三体”的教育主张和追求,即主体更加积极、整体更为和谐、个体更显特长。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守护”是对历史文化的承继,是对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当头棒喝与有力警醒。发掘文脉、聚合人脉、文化寻根的种种举措,让我们找准了治校兴校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明确了打造“儒林”特色文化的治校方案,规划了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的兴校路线图。

        坚持问题导向,让“老树长新芽”

        坚持历史视角和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真正让老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老树长新芽”。在学校发展新的路途上,我们努力规避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味地注重形象包装的可能,有意识地挖掘特色文化的价值内涵,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沉疴积弊。

        有着近千年厚重历史的学校,近年来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在备受因改制搬迁带来的波动、编制饱和、师资队伍更新慢等难题的困扰。因此,我们问道于师生,共商共建,通过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借助教代会、校刊、校长信箱等多种渠道沟通交流,以“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走向何方”等看似简单而实为终极的问题,引导师生关心思考学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激发全体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情,结成互相信赖的共同体,一起思考学校发展的瓶颈、需求,探寻学校发展的出路。

        学校积极升级再造“儒林”历史文化,在“儒林”精神的四大内涵基础上,构建“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修身立德”“团队互助”为基本要素的新时期儒林文化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重修校志校训,重谱校歌校赋。举办“儒林新韵”文化升级再造发布会,制作学校文化建设宣传片,用照片、视频回顾建校以来代代儒林人的辛勤付出和丰硕成果,引导广大师生从“时间进程”中把握历史与未来,从“空间格局”中审视自身与世界。

        我们以和谐发展的理念,设计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维度的支撑性制度体系与管理组织,做到灵动而有章法。2013年,学校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按照基础共享、教科研表彰、师德考核等模块设计“儒林”奖励机制,成为芜湖市首家绩效工资改革经教代会全票通过的单位。

        学校认真打造“儒林人才培养计划”,采用双平台激励机制,一方面借助“拓才平台”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让教师能够不断发现并提升自我的能力和价值;另一方面借助“赋能平台”让每一名员工在成长中优秀、在优秀中领跑,让校园成为教师与学校价值共创共享的空间。不仅如此,我们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结成共建学校,参与国家级“创客”课题研究;与空军招飞局合作,创建“儒林”航空教育实验班;与安徽师范大学联合建设多学科教学研究基地……这些举措充分体现出“儒林”文化底蕴深厚、精耕细作、兼容并蓄的特点,也契合了广大员工的价值追求,让学校发展目标与个人愿景紧密结合,使师生的意志品质与学校的文化精神血脉相通。

        为了形成可调控、能持续、有实效的文化建设推进机制,我和学校教师团队成员一起编印了《“儒林新韵”课程建设手册》《儒林论坛手册》《儒林文苑》《德育手册》《教师论文集》《芜湖十二中学生创作作品集》等“儒林新韵”校园文化系列手册,编修了《芜湖十二中校史》,编写了《国学经典诵读读本》等“儒林新韵”教材,使学校文化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真正让校园文化成为最佳的“教育场”。

        历史都曾是鲜活的现实,现实需要你我的见证

        “儒林论坛”自从开办以来,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著名科学家钟琪、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等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从“课题研究与专业成长”“教学创新与专业发展”“名师引领与高效课堂”“国际交流与教育改革”等多个角度进行学术交流研讨,以“儒”的士人情怀和文化特质激励全校教师树立“兴校有我”的责任意识,将学校文化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区域范围。

        要想“儒林”长青永续,更多的青年教师就必须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新儒林方阵”中来。从学科团队到骨干教师,再到卓越名师,我们着力打造人才金字塔,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制专业发展规划书。杜绝论资排辈,革新人才培养机制,让每一位心怀专业发展梦想的教师都有成长的空间。从支持外出培训、观摩学习到搭建平台让教师拓展才能,不断发现并提升自我的能力和价值,激励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如今,特级教师邓仪名师工作室、正高级教师查全军名班主任工作室等,都很好地发挥了带动与引领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效能。不仅如此,我们还大力倡导“新老结对,师徒帮教”传承教研文化,激励创建“最美教研组”文化,组建专业研究性专业团队,实行“走出去”观摩培训、“迎进来”来访交流、“推出去”经验推广等团队成长配套方案。

        在教师团队的努力下,我们合力开发构建包括资源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调控四个维度的“儒林新韵”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出“名著阅读体验”“传统文化探究”“综合言语实践”“儒林文化探源”“儒林特色足球”“儒林新苑”等品牌课程,举办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儒林杯”校园读书征文评比、“儒林书市”“儒林读书分享会”“图书馆日”“儒林读书沙龙”等品牌活动,让丰富、多元的“儒林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昨天的历史曾是鲜活的现实,今天的现实也必将成为明天厚重的历史,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进程中,每一个人都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都是文化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许多场合,我都喜欢道出这样一句话:“您可以不记得‘张冬梅’是谁,但希望您记得我所在的学校。为了文化教育,为了‘儒林’精神,为了学生成长,我愿意做一名踏踏实实的践行者。”

        张冬梅,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校长,芜湖市“名校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