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家展示 >
  • 曹红旗:走向课程与教学统整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9-01-14 15:31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image.png

    曹红旗 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原院长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创新巨变,传统的分科课程与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力实施和推进统整的课程与教学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为课程与教学的统整提供了政策与理论支撑。

    传统的分科课程与教学的弊端表现在过分关注过往或现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境,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实践的探究和体验,学习成了知识的记忆和教材的掌握。由此,形成了封闭的程式化学习过程,师生追求学习答案的唯一性和正确性,缺乏自己的理解、创造和发现,这使得学生难以建构属于自己的学科结构,难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压抑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深度学习、高阶思维、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难以落实。

    统整的课程与教学主要包括学科内、多学科、超学科和跨学科统整等形态,它打破了学科壁垒,师生根据课程标准以主题的方式从“我与自然和科学”“我与社会和他人”“我与自己”等领域中寻找概括性强的大观念,以大观念统领学科结构和过程结构支持下的事实性主题,借助核心概念和体验探究支架等工具,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和载体,把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内容融合到综合的主题中,使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与所学内容密切联结,让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深度探究。

    利用生活主题为学科探究提供真实的情境与经验素材,将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和价值观整合起来,实现了学科内部、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现知识与学生生活融会贯通,让学生感受、探究和体验知识与真实世界的紧密关系。它让师生积极投身于现实生活,让世界成为教材,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体验知识和生活的意义。由传统的以知识为主体、学科导向的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个体化导向的学习,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跨学科统整的课程与教学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颠覆式”创新。20多年前,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创造与艺术素养,追求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统整。

    这种课程改革与社会各界对于高端工业加工、机器人、生物制药及IT高科技等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不谋而合。时至今日,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各种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学习项目不断增加,学校和家长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与数学、艺术、社会等跨学科整合的训练,其中有影响的如PBL(项目式学习)、STEAM(科学、工程、技术、艺术和数学的整合学习)、创客学习、TRIP(主题、探究、跨学科、实践)等。另外如英国的“统整日”、芬兰“现象教学”、日本“综合学习时间”、国际文凭组织“IB”课程、韩国“综合课程”等,也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创新。

    关于课程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许多区域和学校据此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小学的“项目式学习”、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牵头的“学习素养与课程整合研究”、山东潍坊钢城现代学校理解力课程整合(UDP课程)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校跨学科统整课程与教学落实的效果并不理想,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一定要站在时代前沿,抓住当前社会变革、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的机遇,在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使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02日 星期三 第15版:趋势研判·专家观点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