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家展示 >
  • 胡立根:课堂在“场”
    发布时间:2018-12-11 13:56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image.png

    胡立根 特级教师,深圳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学术观点被多种论著所引用。提出汉民族传统思维具有“具象的抽象”特征的学术观点,被视为研究中国古代寓言文化心理的重要参考。其语文教学价值论研究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相关论文被视为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语文教材研究的代表性论文。

    我觉得合作学习的迭代与升级可能需要从建“场”的角度来思考,比如教师平时点名的时候,学生一般是怎么回答的?一般说“到”,而作家张晓风说“在”,“到”与“在”的区别在哪里?“在”就是在场,这是一个进行时,但是课堂上我们的学生真的“在场”吗?人是在的,心在吗?兴趣在吗?思维在吗?只有注意力在场,我们的教育才真正变得有价值。这里,至少有6个问题值得追问。

    第一,学生的注意力在场吗?退休后,我去听了许多学校的课,但凡我去听课,学生照睡不误,所以低头族、无神族、睡神族到处都是,学生不在听。那么教师在不在呢?肯定在,但是在哪里?其实也不在场。

    第二,在听吗?我去听课时,有时对教师说,你讲得太多了,学生听不进去。校长对我说,你不知道我们学生基础有多差,你不讲没其他办法——这是我们不停讲的最主要原因。他们不明白的是,恰恰是因为学生听不进去,才会变成差生。

    第三,在记吗?我们给了学生动笔的时间了吗?根本没有。但是教师也有理由,说“我课都讲不完,我要赶进度,如果让学生动笔的话,我的教学任务完不成”。什么叫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绝不是你讲的任务,而是学生学的任务,学生学习开始了,教学任务才会开始,学生学会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否则教学任务根本就没有落实。

    第四,在想吗?我们有没有给学生想的时间?我们了解学生困惑、把握学生兴趣点了吗?我们看到了每个学生的眼神了吗?我们的提问有思维价值吗?一节课有10分钟左右的思维紧张度没有?给了学生反馈思考结果的时间没有?许多时候都没有,甚至我们都没能挑起学生想的欲望。

    第五,在问吗?我们的课堂没有给学生问的权利,没有挑起学生问的欲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就是学生对某个知识或问题产生了疑问渴求解答的状态。《论语》一书中,师生问答86次,弟子发起问题65次,占2/3。学习过程就是“生疑——探疑——释疑”的过程,教学从哪里开始?一定是从学生有疑的地方开始。

    第六,在练吗?在体验吗?我们要给学生课堂上的存在感。教师一定不能只在教材里、在讲稿里。如果教师不在与学生交流的“场”里,就很难与学生的心灵、思想、智慧、情感产生真正的交流。

    要知道,教学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引发了学生的学,只有引发了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教。教师应该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应该琢磨的不是“我该怎么教”而是“学生该怎么学”。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教学,才是课改的关键。

    如今这个时代,已经由“制造”到“智造”,我们的课堂已经由“知识课堂”转变为“智能课堂”,由教师传授走向自主学习,由讲与听走向多维活动。归根结底,学习就是对话——与现实对话、与自我对话(自我反思)、与他人对话(合作学习)。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