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家展示 >
  • 杜蕴珍:执着半世语文情
    发布时间:2018-04-27 14:38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blob.png

    杜蕴珍和孩子们在一起。

    提起杜蕴珍,天津教育人有一个众口一词的评价:“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杜蕴珍是天津教育界当之无愧的“坐标”,是见证天津教育发展的标志性人物。她是天津首批特级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当选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首位小学教师,曾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等30余项国家级和市级荣誉称号,

    在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任教的60年中,她长年坚持每天听课三四节,然后是说课、评课,共性问题学科组教研。即便誉满全国后,她也安安静静地投身教改实践,传播教育思想,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从未停下教书育人的脚步。

    潜心育人,春风化雨,爱是教育良导体——

    “爱”字品格

    提到育人,很多人都会想到杜蕴珍的一句名言:“爱是教育成功的良导体。”很多老师也都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

    杜蕴珍把爱全部献给了学生,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了上好一节课,她曾十几次修改教案;为了在投影上写好一个规范的毛笔字,她曾练过几十遍;为讲准一个词语,她曾翻阅近十本工具书;为了做好一件教具,她夜战到两三点;为了帮助学生改正一个错别字,记住一个拼音字母,她走在路上也在编儿歌……

    杜蕴珍认为,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她说,对于“一棵被蛀虫咬伤的嫩苗,应该施药除虫;对于一棵被狂风刮倒的小树,应该夯土扶正”。在她看来,要做好学生品德成长的引路人,就应该满腔热忱、满腔真诚,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上世纪60年代,杜蕴珍曾教过一个女学生,叫张大顺。张大顺有6个兄弟姐妹,却没有了母亲,她的父亲对儿女也不很关心。

    张大顺缺衣少食、无人照料的境况,让杜蕴珍十分心疼。她把这个让人同情的孩子领到自己家里,把大顺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照料。

    大顺画画很有天赋,杜蕴珍全力支持她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在美术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大顺的画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小朋友纷纷给她来信祝贺,大顺成了人人羡慕的小明星。家境特殊的张大顺第一次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来,张大顺回到河北衡水老家,成为当地一家制衣公司的优秀员工。几十年后,年逾花甲的张大顺给恩师编写了诗歌《赞恩师》:

    七岁顽童入学堂,启蒙恩师教导忙。

    不仅指导学文化,生活琐事也同样。

    又理发来又置衣,吃住如同家一样。

    三年光景并不长,朝朝暮暮永不忘。

    虽说学生非亲子,恩师胜过亲爹娘。

    拍摄特级教师教学电影《看图学词学句》中的《你长大了干什么》时,她曾在课上提问:“你长大了干什么?”孩子们纷纷回答:“当科学家、作家、画家、音乐家、地质学家、书法家……”有人提出,要引导孩子们说当“普通劳动者”,但孩子们谁都不愿开口。后来还是导演劝说“这是演戏,演完后你想当什么‘家’还当什么‘家’”,问题才解决。

    这一幕,让杜蕴珍陷入深深的思考,一股使命感在她心中升腾。电影拍完了,她的工作却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5年里,她针对学生特点,连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为人民服务”主题活动。通过访问、参观,与劳动模范、环卫工人、理发员、售货员、纺织工人、教师通信等实践活动,一个个普通劳动者成为学生敬佩的榜样,学生们还把他们的事迹编成短剧、诗歌、故事、快板等,歌颂宣传这些普通劳动者。

    毕业前夕,在“为了理想”主题中队会上,杜蕴珍又一次放映了5年前拍摄的教学电影,还请来当年拍电影的导演、摄影师等工作人员参加队会。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劳动模范的事迹,使我懂得了岗位不分贵贱,只要对人民有贡献,都是好样的!”“我们选择的工作,要像劳动模范那样,不在于岗位的‘位’,而在于为人民服务的‘为’……”看到这一幕,电影厂的同志激动地握住杜蕴珍的手:“孩子们懂事了!杜老师,是您用爱心哺育他们成长的……”

    静心教书,不辍探索,识字教学谱新篇——

    “痴”字情怀

    中营小学曾在上世纪60年代承担了人教社新编12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试教。作为全国唯一的城市试验校,按试教要求,杜蕴珍进行了分散识字研究。在教学中,她还探索与实践了著名语文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蒋仲仁先生提出的“让学生从从容容地读书,从从容容地写字”等观点。

    1972年,杜蕴珍开始总结教法,研究识字教学规律,并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次年,她将研究重点放在电化教学领域如何提高识字质量。她在幻灯片上现场用毛笔示范书写生字,直观地指导学生,这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1985年,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期间,她又提出了“融合互促”的识字教学理念,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分散识字教学流派的研究者之一,杜蕴珍撰写的《分散识字的实践与认识》被收录在《九种识字教学法探新》一书中,其识字教学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不久后,作为首批全国名师,她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作教学经验介绍。

    随着研究的深入,她开始进一步梳理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分别于1998年和2008年出版了《杜蕴珍教育教学艺术》和《潜心教育——和青年教师的谈话》两部著作。她提出,识字教学要遵循“三个规律”“五个策略”。同时,在实践中,她注意学习多种识字方法和多种流派的主张,重点对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了两种识字方法的优缺点。她还帮助儿童爬过两个“陡坡”,即由识字爬向阅读的陡坡,由口头表达爬向书面表达的陡坡。

    60年潜心研究教学,摸索规律,躬身实践,她形成了“教育教学一体化、知识智能一体化、训练游戏一体化”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学生学会做人,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后来,杜蕴珍又与青年教师一起,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课题研究成果制作成实用的课程资源《快乐学拼音》《趣味识汉字》《自主用汉字》等。如今,这套课程资源深受学生、老师、家长的欢迎。

    2014年,杜蕴珍的研究成果“小学语文融合互促识字教学实践研究”获全国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随后,南开区教育局在中营小学举办了杜蕴珍“小学语文融合互促识字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推介会,向全市推广其教学成果和实践经验。

    亲近大师,仰之弥高,终身受益诲人语——

    “坚”字精神

    从教60载,从青年、中年到暮年,杜蕴珍自言离不开老一辈教育家的帮助和指导。她说:“亲近大师,他们那一句句闪光的教育启示录给予我深刻的启迪。我愿与青年教师共享这笔财富。”

    斯霞、霍懋征、袁瑢、田本娜,这几位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教育名家都是杜蕴珍的挚友。他们有着密切而深入的专业往来,共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全国5位特级教师拍摄教学电影。拍摄的那段日子,她同斯霞一起参加了在北京的集中培训,并草拟脚本,畅谈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爱老师》一课,斯霞说,语文是生活,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朴素而真诚的话语,使杜蕴珍学到了斯霞运用儿童生活经验组织教学的理念。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杜蕴珍所在的中营小学是全国电化教学实验基地。其间,教育专家王企贤、霍懋征听了杜蕴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看了《小小的船》《中国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的幻灯片、录音带,十分赞赏。他们对杜蕴珍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破解难点给予很高的评价:“电教手段的成功在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实用、实效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这使杜蕴珍更坚定了运用现代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信心。

    袁瑢比杜蕴珍年长6岁,杜蕴珍一直尊称她为“袁老”。“袁老给予我的不是一般的教法指导,而是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进而得到发展的闪光的教育思想。”杜蕴珍如是说。1982年,在山东参加全国小语理事会议时,杜蕴珍与袁瑢同住一处。当时,杜蕴珍和袁瑢一起探讨一篇三年级课文《李时珍》的教学设计。她向袁瑢求教的中心点是老师课上应提出哪些问题,袁瑢却中肯地说:“为什么只想老师提什么问题?你应该想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议论、质疑。”回天津后,杜蕴珍按袁瑢的指教,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全市做了一节令同行赞赏、学生喜欢的语文课。

    每每见面,和杜蕴珍相谈甚欢的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田本娜,总离不开讨论语文教学的本真。她常常指导说:“扎扎实实教语文,老老实实去做人。”“尊重科学,不屈从社会上各种‘风’。”“求真、求实,关注学生发展。”“要走自己的教学路,要保持自己的教学特色。”

    回首和几位教育家在一起的日子,杜蕴珍满怀深情地说,正是教育家们的点拨和指导,让她加大了教学改革的步伐,立足学生,研究教材的同时研究学情,改革教法,使语文教学走上成功之路。

    亲师之楷模,无私奉献,默默耕耘孺子牛——

    “舍”字境界

    杜蕴珍之所以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而且无怨无悔地坚持60载,源于她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已成为她不同时期都在自觉坚持的理想和操守。

    她为人朴实、生活节俭、从不奢侈,获得“孺子牛金球奖”后,她将10万元奖金捐给南开区“青年教师奖励基金”,激励青年教师立业成才,报效祖国。

    曾有人在教师节前夕,让她和几位特级教师利用接受慰问的机会搞有偿电视商品广告,被他们严词拒绝了;有些学校请她“兼职”,特意说明不必做实质性工作,只借用一下“杜蕴珍”的名字便给予可观的回报,她也坚决拒绝了。

    40年前,师生使用的教科书发放并不及时。杜蕴珍曾接到安徽省一个贫困地区教师的求助信。这位教师从报上得知天津市有个特级教师杜蕴珍,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写信提出借书请求。因为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同行要求,杜蕴珍便向本班学生说明情况。大家爱心涌动,决定“抄书”,每人用规范楷体字抄写3个单元,制成40本书。收到手抄书后,安徽的老师激动万分,她在感谢信中写道:“收到书的那一刻,学生们都高兴地跳起来了!特级教师和她的学生就是‘特’!”

    从教至今,杜蕴珍做观摩课教学总计500余节,发表经验论文近300篇,教学讲座百余场……这组数字,对于像杜蕴珍这样的教学专家来说,其实并不多。对她来说,赴各地做课、讲学,只要想做,便可以一年忙到头,但她却始终有自己的考量。她最常去的,是那些对教育教学有迫切需求的区县学校,面对面辅导基层的教师。教师们说:“大专家到小学校指导,分文不取,令人佩服!”

    杜蕴珍多次为“国培计划”学员作专题报告。无论在武汉、太原、成都,还是在天津本地,在交通工具选择上,她一直坚持“能坐火车,不乘飞机;能坐公交,不打出租”,为国家尽量节省开支。

    曾有一次,杜蕴珍去外地参加教学研讨,主办方将她安排在一家档次较高的宾馆。杜蕴珍心里一算账,一天食宿将近500元,觉得太奢侈。于是,第二天她便开始到周边的小店铺自费用餐。大家对此肃然起敬,年轻人给她起了个充满敬意的绰号——“老八路”。

    在中营小学校园里,有一间办公室,名为“劳模教育家杜蕴珍工作站”。办公室内,悬挂着一幅该校毕业生、著名书法家龚望先生的作品《父生师教》。对这幅作品,杜蕴珍的理解是:“父生师教,父母生,老师教。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教师就是这‘梦之队’的筑梦人。我们要努力做到教书育人、行为世范,潜心教学、创新实践,让新时代教师精神发扬光大。”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